一入体制内都觉着“累”

zhangyi 27
2025-03-14

许多人认为体制内的工作相对稳定,工作节奏不算快,也没有太大的业绩压力,但为什么接触到的几乎所有体制内人都觉得“累得要命”?

首要原因是工作没有成就感。在企业中,完成一个项目通常会带来阶段性的刺激和成就感,比如销售一单提成15%,达成目标奖励30万,没完成扣发奖金等等,结果反馈很及时。而体制内的工作则是领导安排任务,执行并完成即可。然而,完成之后并不会有明显的个人成就感,很多人感受不到做了一件让自己都满意的事情。比如:你负责整理一份关于乡镇建设的调研报告,花了两周时间搜集数据、撰写分析,最后交上去后,领导只是随手翻了几页,然后一句“这个风格不太对,重新调整一下”就把成果推翻了。你并不知道“风格不对”意味着什么,报告到底哪部分有问题,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。等于你的付出“一文不值”,下次再有这样的任务,你不自觉就会有压力,虽然也不会因此而扣发你的工资。

再说体制内的考核,导向就是“平均主义”,组织文化中就不允许出现“出类拔萃”。比如,网上有人说,认识的一位朋友,工作勤恳,业绩突出,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。如果第三年再获评优秀,她就有机会破格提拔。然而,最终她并没有得到这个机会——因为在这个体系里,必须讲究平衡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一个科员不会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,更不要说连续三次。假如真有机会第三次,领导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“不能每年都是你”,潜台词就是年年都给你,让其他人怎么办?都是一个办公室的,考核这种事,轮流来吧。

“干多干少一个样,干好干坏一个样”,谁也别跑得快。

第三就是,形式上的“变变变”。不同领导有不同风格,王处喜欢A方案,李处来了,他却推翻一切,要求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来过。你以为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,却发现换个领导后,原先的规则全都不适用了。最让人疲惫的是,这种“变”往往只是表面的调整,而非实质性的创新,换汤不换药,保留核心内容,只是在包装上不断翻新。

还有就是太在乎别人的认可。大家就是混口饭吃,你却要干出“职业荣誉感”。这就是一般人容易犯的错误——期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,结局是非常痛苦。一碗饭而已,认真就真的输了。真正值得追求的,是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感。

如果真的有情怀,不妨给自己一个更高的目标——你的价值不在于满足某个处长或科长的喜好,而是对得起纳税人,对得起你所服务的群体。

说到底体制内的累主要是“违心”“心累”。

客服
关注